感覺起來   好像很久很久  沒有來這裡寫東西了

或者應該說

我很久很久   沒有去關心其他人  我的朋友們  過得好不好

並不是沒有那個心意

其實  他們一直在我心上

只是  在每個按下按鍵的瞬間    更多的遲疑   盤據在我心頭。

 

感覺自己  似乎過著隱居的生活

每天除了工作上會遇到的人之外    沒有再跟其他人交談

這裡的生活比台北要安靜許多

不那樣喧鬧忙亂

只是現在的我   需要  並且喜歡這樣的寧靜。

 

只是   不管是在現在這個地方   還是在台北

整體的感受   卻是一樣的

總是一樣的癥結:

台灣人的思維模式  和做事的方法

很多時候   令我感到很疲憊......。

 

前些天    在上公司產品線的Lecture

來替我們上課的Lecturer 是一個長相很甜美的女生

其實   或許也沒有所謂不開心

只是   聽到她說 

“之前有遇過幾個倫敦政經學院的, 也不怎麼樣阿!妳覺得他們到底強在哪?“

這讓我瞬間感到很心寒.......。

 

我並不是想一味地捍衛這個我深深推崇與愛著的學校

只是  

沒有真正經歷過這間學校的洗煉

只憑著有限的樣本數    來斷言概括整體的performance

結論是否下得太過倉促了呢......?

 

在我於LSE一年的求學過程中

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

不管我再怎麼樣努力   也很難有這些人的十分之一。

尤其是我身邊的朋友們

我甚至說不出來有誰只精通兩種語言的

在台灣  如果你會 (但這不代表精通)中、英、法文

大家會覺得你很了不起

然而在倫敦和整個歐洲   這樣同時具備多語能力的人   卻到處都是

很多人的母語甚至不只一種

而這些人不管是在想法、自我表達、學識和能力上

始終令我望塵莫及...

 

你問我:“這樣的人, 到底強在哪?“

我想   不管再怎麼解釋   也只是多費唇舌.......

不管是LSE  還是Oxbridge   整個UK 和 Europe的系統

若沒有親身經歷過    而本身又不肯虛心去學習、去了解

那麼   怕是永遠也無法理解   別人到底強在哪

 

我喜歡那裡的環境 

並不是因為我崇洋媚外

也不是因為我覺得國外什麼都好  

而是因為那裡的人:

他們的思維模式    他們的做事方法和態度    他們的文化......

 

前些日子   在書裡看到   

安德烈對龍應台說

他發現香港缺少了一樣東西:文化

 

而這也是我在台灣所感受到的---

歐洲有, 但在台灣卻遍尋不著的:文化。

 

這個文化, 並不是指歷史演進的時間長短

而是人們的生活型態和模式。

 

在英國, 三五好友會在工作結束後到酒吧喝酒

週末也時常邀請大家的朋友一起來晚餐   彼此認識

跟台灣人很不一樣的一點是

對於這樣的聚會    大家並不會感到不自在

就像喝水一樣的自然   大大方方的介紹自己  認識別人

 

剛回台灣的那段時間   這是讓我很無法適應的一點

因為每當我想邀幾個朋友彼此認識時

總會有至少其中一方跟我說    覺得這樣很奇怪。

 

 

不過  或許很多事情都無所謂了

我也厭倦了再解釋什麼

很多事情  都是會慢慢習慣的

 

就像現在又已經習慣了這裡的天氣

習慣了冷氣    

漸漸想不起冬日裡暖氣熱呼呼的溫暖   是什麼感覺

習慣了走到哪裡都是中文   還有每個中文標誌下奇怪的英文

之前總是堅持看英文的Financial Statements

現在看著中文的財報也能分析了

 

 

人們總說

要堅持自己的信念  

夢想是一條在手上的細線    放了手  便抓不回了...

只是

是不是有更多時候

我們只能選擇妥協   在當下這個時點......?

 

昨天

收到了在倫敦的朋友們捎來的信息

我卻哭了.....。

 

我不期待有什麼事情  能夠有所不變

不變    並不是宇宙的秩序

只是   我卻深深地了解

假若我當時  能有更多的時間    在他們身邊

那麼這份友情

或許能歷久彌新......。

 

 

知道嗎?

朋友間的擁抱   是最真誠、最自然也最溫暖的擁抱

那是只要一個眼神   一抹微笑

就能勝過千言萬語    彼此了解而心照不宣的神奇魔力。

 

只是  

擁抱

在這裡

卻是好奢侈的請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ues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