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或許,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畝桃花源,一瓢怎麼樣也訴不盡的鄉愁
我想,我仍在長大:
學著,在這裡,我的另一個家園,再一次將自己重整
學著,片片段段,拾回,那些曾被我一口抹煞的過往—
我想,我忘了,那些我曾感到多麼驕傲與珍視的一步一履與美好
那絲絲縷縷使我而為我的必要和不可或缺......。
第一次接觸暗戀桃花源,是什麼時候呢...?
將近十年前了....(已經那麼久了嗎...?)
我們坐在空調總強得令人在炎炎夏日裡披上外套的視聽室
看著國文老師在那浩大投影螢幕上播放著的《暗戀桃花源》
那些在斑城的記憶總是片片段段來得這樣陡然
令人驚喜卻又猝不及防
勾起的是引以為傲的原生文化,抑或是我們總不自覺地在另一個文化中所傾力隱藏的自我?
一開始在舞台上呈現的是《暗戀》一劇:
時空背景:民國三十七年 — 國民黨撤退來台前一年 — 的上海
雲之凡與江濱柳於上海公園分別後,再見面,已四十餘年。
--------
《暗戀》一劇的排演被打斷,《桃花源》一劇的劇組聲稱他們訂了今天的場地排演。
--------
《暗戀》和《桃花源》乍看似兩齣完全不相關的舞台劇,
卻奇妙而詭譎地在所有環節上交相呼應。
在《桃花源》劇中,漁人懷抱著憤慨與幾近破碎的心往河的上游划去,
卻意外走進了世外桃源。
在桃花源裡,一切美好平和,時間彷彿靜止了。漁人逃離了現實中所必須面對的艱困和傷悲。
在桃花源裡,沒有俗世的羈絆,漁人變得知足、快樂,彷彿成了另一個人。
但他仍一心惦記著自己的妻子。
漁人決定暫時離開桃花源,回家將妻子帶到這美好的桃花源一起生活。
只是,從那桃花源離開後,當漁人再回頭去尋找,卻怎麼樣也找不著了。
在《暗戀》劇中,雲之凡與江濱柳在上海公園的最後一別,
是江濱柳這四十年來心中的桃花源。
雲之凡︰好安靜的上海呀﹗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安靜的上海。好像整個上海就只剩下
我們兩個人了。剛才那場雨下得真舒服,空氣裡有種說不出來的味道。濱
柳,你看,那水裡的燈,好像……
江濱柳︰好像夢中的景象。
雲之凡︰好像一切都停止了。
江濱柳︰一切是都停止了。這夜晚停止了,那月亮停止了,那街燈,這個秋千,你
和我,一切都停止了。
隨著國軍撤退來臺的江濱柳,娶了台灣老婆“江太太”
卻儼然成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人,沈默寡言。
他始終惦記著雲之凡—在那些午夜夢迴的時刻,他總在那桃花源裡遊走。
開放探親後不久,江濱柳透過親友一路探查,才發現自己朝思暮想的雲之凡原來一直都在台北。
於是他在中國時報刊登尋人啟示,尋找雲之凡的下落.....
只是,當雲之凡終於出現,那緊守著桃花源的江濱柳才明瞭現實的無奈,
一切早已回不去...那心中的桃花源早已不復存在......。
就像《桃花源》劇中一心惦記著妻子的漁人,
當他終於回到家中,卻只嘗到了現實的莫可奈何與醜陋,
而桃花源的入口已無處可尋,一切再也回不去......。
桃花源裡的人勸漁人別回去,
但漁人說:“這兒雖然好,可是我心裡面仍然有許多跨越不過的障礙。我只要回去看一下就好。”
這與江濱柳登尋人啟示就只為再看雲之凡一眼相呼應
即便他已有個結縭三十餘載的江太太...。
《暗戀桃花源》令我讚歎的地方便在於這裡:
一個舞台,分成一半一半,各自上演看似互不相關的劇碼
卻清楚呈現兩劇間環環相扣的互動關聯與衝擊性。
老 陶︰我回去看一下就好了。
袁頭家︰你回去想得到什麼呢?(江濱柳想抓住輪椅,但沒抓到)我看你…你…你…
你抓不到了。
江太太︰(和護士去幫他)你要下來你就說嘛﹗
老 陶︰我還能說什麼好呢?
袁頭家︰沒有事最好不要回去。
江濱柳︰(輪椅上)這兒沒你的事兒了,你回去吧﹗
江太太︰我回去看一看就死心了。
江濱柳︰這兒沒你事兒,你先回去了。
袁頭家︰不要回去,回去只會惹事。
江太太︰我留下來陪陪你嘛﹗
江濱柳︰(對袁頭家)你快回去吧﹗
袁頭家︰(對江濱柳)我不許你回去。
江濱柳︰你快點回去吧﹗
袁頭家︰我警告你不要回去。
江濱柳︰我命令你快點回去﹗
袁頭家︰打死我我也不會走。
江濱柳︰你混帳啊,你們都給我走啊你們﹗
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人事和環境的變遷太急遽
而人生似乎總是如此諷刺而無常:
雲之凡︰有時候我在想,你在昆明呆了三年,又是在聯大念的書,
真是不可思議,我們同校三年,我怎麼會沒見過你呢?
或許,我們曾經在路上擦肩而過,可是我們居然在昆明不認識,跑到上海才認識。
這麼大的上海,要碰到還真不容易呢﹗
如果,我們在上海也不認識的話,那不曉得會怎麼樣,呵。
江濱柳︰不會,我們在上海一定會認識﹗
雲之凡︰這麼肯定?
江濱柳︰當然﹗我沒有辦法想像,如果我們在上海不認識,那生活會變得多麼空虛。
好,就算我們在上海不認識,我們隔了十年,我們在……漢口也會認識;
就算我們在漢口也不認識,那麼我們隔了三十,甚至四十年,我們在……
在海外也會認識。我們一定會認識。
雲之凡︰可是那樣的話,我們都老了。那又有什麼意思呢?
江濱柳︰(握雲之凡的手)老了,也很美呀﹗
------四十年後------
江濱柳:那麼大的上海,我們能在一起;
那麼小的台北,我們卻......
經典之所以不朽,在於經得起時間的淬煉
一如張愛玲的小說,表演工作坊的舞台劇,總能讓人一再回味 —
迥然的時空,卻有更深邃的觸動.......。
有時候,或許就該讓過去成為過去,
但那不代表我們需要抹去記憶,
那一絲一縷是使我們與眾不同的印記:
獨特的經歷,獨特的記憶,獨特的傷痛,獨特的深邃。
擁抱另一個文化不代表對原生文化的藐視和抹煞,
卻是另一段嶄新的旅程:
學著用這傳承的中華血脈,於另一個文化中活出自信與自我。
而今夜
在這英國女王鑽禧與 Coronation Day 的前夜
暌違十年,再看《暗戀桃花源》
我,試著,拼湊,找回自己。
If the whole nation shall look back at her days of HM The Queen as glorius,
we too shall look at ours in retrospect the same way,
for just as every decision she made shapes the nation as it is today,
every step we took leads us to become who we are today.
There might be mistakes, there might be failures,
but they are essential, they are unique, and not replaceable.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佁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留言列表